文 | 维辰
00后将“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”写进“吉林好人”评选先进事迹,日前引发网友“事迹是不是太小了”“太弱了”质疑。
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的《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“吉林好人”候选人的公示》显示,2002年出生的候选人齐某践行孝道的事迹主要为: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、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;工作中,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、教操作,入户帮做家务;生活里,记挂父母喜好,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。
11日下午,记者看到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微信公众号上的候选人公示已删除。
有关报道单拎最后一点作标题,推高了事情热度。个别网友“炒菜使劲放辣椒,就能参评‘吉林好人’”等说法,只见局部不见整体,有失偏颇。但整体来看,最能拿出来说的是照顾生病的奶奶,也够不上“先进”二字,教老人用手机、记住父母喜好,更是有“注水”嫌疑。
有人认为,现在的年轻人别说照顾生病的奶奶、给爸爸做饭了,不啃老就算不错的,有时父母把饭端到面前,还要叫好几遍才叫得动,对比起来,这个00后算得上“好人”。
生活中,一个年轻人做到这个地步,当然堪称“好人”,但这样的“好人”并不罕见:年轻人中,有许多孝老爱亲的;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更有许多常年照顾家中长辈的。这么一比,齐某的事迹并不突出。
若是官方开展的评选活动,“好人”的标准还会更高一些,道理很简单:如果“我上我也行”,谈何发挥“榜样的力量”?又何必费力气评选,大家看看身边做得好的例子不就好了?以各种形式出现的道德榜样,是人们向之看齐的对象,不该向下比较,这也是“先进事迹”“榜样”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更深层次而言,此事触及“好人”由谁定义的问题。几年前,吉林省才开始开展“吉林好人”评选活动的时候,一些地方出现了推不出“好人”的窘境,有关负责人介绍,“原因在于部分群众把‘好人’理解得过于高大上”,而后评选聚焦身边感动,褒奖凡人善举。诚然,善举不一定要惊天动地,“好人”的门槛不宜设置过高。
与此同时也要看到,在助人为乐、见义勇为、诚实守信、敬业奉献、孝老爱亲5种“好人”类型中,孝老爱亲类是最容易产生比较的。是不如一般人的善,还是超乎众人的善,刻度也就更加清晰。期待“吉林好人”做得比绝大多数人好,不算过分要求。
评选“好人”的目的,是为了通过凡人善举向社会传递正能量,形成崇尚好人、学习好人、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。只有当群众认为官方评选出来的“好人”值得学习时,“好人效应”才能得到发挥,评选才能避免“自嗨”。故而,真正掌握“好人”定义权的,是群众。
据当地媒体报道,所有“吉林好人”候选人都是基层自下而上推荐上来的。齐某事迹较弱,加之其基层治理专干的身份,更是引发了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质疑。
这一方面警示,基层在推荐候选人时,须认真把关,宁缺毋滥;另一方面,让认为“我上我也行”的人,有更加便捷有效的参与渠道,既能化解一些地方推不出人的尴尬,也能让“好人”接地气的同时更能服众,提高评选的含金量和影响力。
Powered by 足球对冲打法图解视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